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60 lines (40 loc) · 2 KB

2.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60 lines (40 loc) · 2 KB

将默认格式改为yaml

第一次提交

将之前的json配置改为yaml:

  • config配置
  • content的front matter

代码修改:

  • 之前读json配置时,已经预留了其他格式的接口
  • yaml配置用3个横线和3个点包围

源码阅读:

  • 在处理config配置时,用yaml代替json
  • 在将content转换成page时,处理front matter(元信息)时,用yaml代理json成为默认格式

第二次提交

源码阅读:

  • 在content的front matter中,添加了一个参数:markup,表明content的格式,默认肯定是md,也支持rst格式.
  • 处理rts格式文本也是利用一个脚本将rst转换成html,后面的流次和md转html后是一样的

第三次提交

源码阅读:

  • yaml的结束标志从3个点改为3个横线
  • yaml的起始标志和结束标志,并不得独占一行,标志只需要在行首即可
  • yaml格式检查更为严格,不符合直接报错,而不是像之前(不是yaml格式,还会默认所有的front matter是空)
  • 现在拿到front matter之后,直接按yaml解析,去掉了格式判断(这点估计后面还会修改)

第四次提交

源码阅读:

  • 针对第三次提交,除了yaml格式外,还支持json格式,仅限于front matter
  • json的具体解析的函数还没有添加,后面的提交会添加

第五次提交

源码阅读:

  • 不管是yaml还是json格式,显示解析到一个map中,之后再读取数据,说白了,解析之后的动作封成一个公共函数
  • 对于json来说,右大括号标志json的结束,对于yaml来说,三个横线和一个空行标志结束

第六次- 第七次提交

源码阅读:

  • 对于读取front matter数据,也封装成一个函数了
  • 对于yaml格式的结束标志,又又又又一次改为三个点

总结

回顾:

  • 配置和front matter的格式在json的基础上,还支持yaml
  • 默认格式是yaml
  • content的格式默认是md,也支持rst,(rst的支持不是很友好,是通过python插件的方式来支持)
  • yaml的结束标志,还是改为了3个点
  • 配置只支持yaml,front matter支持yaml/j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