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read every piece of feedback, and take your input very seriously.
To see all available qualifiers, see our documentation.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软技能——一本写给程序员的生存指南 https://ift.tt/2rZPSMy 也谈钱
这是一位在 33 岁实现财务自由的程序员的个人奋斗史,也是他对于生活和事业的全面总结以及留给后辈的指导。
作者(John Z.Sonmez)写作的初衷是希望告诉广大程序员,其实除了编程(职业本身)还有很多应该掌握、能够显著改善生活的「软技能」。通读下来,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适合程序员,也适合每个人。
这是一本真正从「人」(而非技术也非管理)的角度关注软件开发人员自身发展的书。
前段时间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的《原则》可以说是红遍了大江南北,网上的解读可谓是铺天盖地,而且惊人的一致好评,甚至将其奉为圣经。我读完两遍以后,惊讶于达里奥深刻的见解的同时,也不免有点小小的遗憾。
也许是作者本人的地位和眼界的缘故,《原则》的内容极为精炼,非常高屋建瓴,但是少了那么一点点亲和力,很多大道理大家也懂,可是知易行难,即使是知道了依然感觉无从下手。原则更像是给了你种种目标,「你应该做到 XX」,但是我们知道 「目标 → 行动」其实还需要非常多的实践、思考和试错。
相比之下,软技能则是提供了各种行动清单,书中的每条建议,都是放下书本以后,可以立刻开始实践执行的,少了很多的转换成本。
不过,但凡是内容涉及很多领域的书籍,必然是广而不深的。这类书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向你介绍那些你未曾想到过的可能性和方法,而难以让你深入精通。大家不要走入骂书的陷阱了,觉得书中内容太过泛泛而谈(如果有类似冲动,强烈建议看看 Hum 的读后感《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读书笔记)。
总了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聚合清单,涵盖了关于求职、工作、自我营销、生产力、理财、健身等等很多方向,很适合帮助我们发现认知的盲点,扩展边界,让我们找到被我们忽视的可能性。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感觉是在刷少数派的首页文章,而且作者和少数派的写作方向及理念重合度很高。
《软技能》的内容主要划分为下面几个篇幅:
乍一看内容好像很散,什么都要讲,其实书中的主线非常清晰——认真地经营自己的生活。
由于全书内容很多、很杂,不太合适全面介绍,所以主要选择目前对我影响最大的生产力这一篇来切入,而且生产力也最符合少数派的主要定位。
如果说要请教关于工作效率的问题,我一定会优先向自由职业者或者长期在家办公的人士请教。因为在这类工作环境中,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工作方法很难保证任务有序进行。作者做过一段时间的自由职业,如今财务自由也算是自由职业的一种吧,在这方面还是相当有发言权的。
读完生产力这一章,我大致总结了两个核心观点:
为了满足这两个要求,作者介绍了 看板 + 番茄钟 的组合模式。
相信大家对于番茄钟都不陌生,也一定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尝试过一段时间后,因为不喜欢这个节奏就放弃了。其实作者也有同样的经历,最终还是在朋友的建议下重新开始尝试。他总结的一句话非常精辟,醍醐灌顶:
(番茄钟的精髓不是 25/5 的节奏,而是)给事前任务规划和事后回顾提供了一个量化指标。
番茄钟的节奏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核心在于有意识的专注和量化时间。专注的时间原本是很难量化的,如果单纯只是统计工作时间很难知道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而借助番茄钟可以把事后统计专注时间变为主动尝试专注。
作者会每个星期使用看板进行一周的规划,每天一列,「今天」和「已完成」单独放一列,每天规划 9~10 个番茄钟。(这点很重要!其实能够坚持每天执行 10 个严格的番茄钟,就已经可以说是效率飞起了)
先说规划,很多时候,低效是由于把喜欢做的简单的事情放在前面做,而奢望进入状态以后,再来完成重要且有难度的工作。但是,任务却常常被一拖拖到晚上,一天的时间就这么混过去了。
如果我们明确每天只能专注 10 个番茄钟,由于时间的限制,就会很自然的把重要的事情放到前面做。使用看板和番茄钟搭配可以很直观的显示出时间的规划和限制。
再说回顾,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懒、不愿意做事,而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清晰的量化指标,不知道自己这一天到底做了多少工作。这个方法也同样提供了非常明确的量化指标,通过完成番茄钟的数量可以快速准确的评估自己一天的工作状况。
根据自己的情况,我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 GTD 融合进来。
在使用 GTD 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烦恼,在「随时」清单中,总有那么几项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任务不想碰,在执行清单的时候总是会选择性的绕开这些项目。最终清单中常年驻守一些「钉子户」,最终总是不了了之藏进其他清单或者干脆删除了。
在使用看板做计划以后,我开始针对性的找到这些任务,把它们排到一天的开始,并在当天配合上其他我愿意做的任务,稍作缓解。
我打造的任务流程是这样的:GTD(Things)→ 看板(Notion)→ 番茄钟(Forest/JustFocus)
看板软件之所以选择 Notion 而不是大家熟知的 Trello,主要是因为 Notion 的自定义和透视功能非常强大,可以自己设计看板属性和透视图,而不仅仅局限在预设的几个功能上。大家也可以看看这篇介绍:加入表格、看板和日历,更全能的数字笔记工具:Notion 2.0。
最终两个星期执行下来,效果确实很给力,可以有效地干掉很多「老大难」。
记得 N 年前,多任务处理还是个流行词汇,被大家视为职场必备素质,不能多任务处理往往会被贴上低效的标签。结果现在情况基本又反过来了,多任务处理又被「证伪」,反倒成了低效的源头。
其实,这个问题不在于多任务处理本身,而是由于错误的理解和定义。对于多任务处理,作者是持支持态度的,但是前提是真正的多任务并行处理。
很多人以为的多任务处理,其实只是任务切换而已。
真正导致低效的其实是任务的不断切换,导致注意力反复被打断。其实,这些任务本质上是不可能同时执行的,比如,你不可能同时回复工作邮件 + 写个人博客。而真正的多任务,应该是确确实实的并行进行,并且通常满足如下组合:
一个需要相对高注意力的任务 + 一个几乎不需要注意力的任务
对应的例子也不少,比如一边健身一边聊天、一边做饭一边听得到、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不过从健康角度还是不推荐的),对于效率是实打实的提升。
如果由于惰性不愿意开始工作,可以先试着硬着头皮开始工作 15 分钟。
专注状态存在一种明显的动量效应,我们专注 15 分钟以后,就比专注以前更容易进入和保持专注状态。
对此,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来自中学时的记忆。周末真心不想写作业,看见作业本就心烦。但是如果「机缘巧合」坐在了桌子前,开始写几分钟,就很容易一直坚持写下去了。类似的方法其实应用也不少,比如不想出门运动,可以试着先把运动服换上,就会发现出门变得容易多了。
注:原书为「冲量」,但是我觉得「动量」更恰当。
这本书可以说是给了我一个全面的启发,内容密度很大。仅凭这篇笔记也不过是管中窥豹,如果感兴趣,强烈建议购买全书。再简单摘录一些我的其他收获(不完整):
这篇读书笔记的写作过程和我其他笔记很不一样,以前的笔记基本上都是一边翻书一边写,想到什么内容总要回书中找到对应的部分验证一下,摘抄下来再继续。而这一次几乎没有翻书,大部分的引用都是写完之后才去贴上去的。
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本书的内容真的非常实用,很容易尝试并内化到自己的理解和实践中。这也是我对这本书推崇之极的主要原因,我甚至认为这是我过去几年读过的所有书中,最好的一本(比《原则》要好)!
能够读到《软技能》,还要感谢 @forecho ,半年前给我留言推荐了这本书。当时我简单的翻了翻书评,感觉不错就记下了。时隔半年之后,翻开这本书,真的有被惊艳到。
作者真人照片和书中的感觉以及程序员的普遍印象完全不同(兼职过模特和演员的程序员也是没谁了),故放一张作者的照片作为收尾。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软技能——一本写给程序员的生存指南
https://ift.tt/2rZPSMy
也谈钱
这是一位在 33 岁实现财务自由的程序员的个人奋斗史,也是他对于生活和事业的全面总结以及留给后辈的指导。
作者(John Z.Sonmez)写作的初衷是希望告诉广大程序员,其实除了编程(职业本身)还有很多应该掌握、能够显著改善生活的「软技能」。通读下来,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适合程序员,也适合每个人。
软技能这是一本实践版的《原则》
前段时间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的《原则》可以说是红遍了大江南北,网上的解读可谓是铺天盖地,而且惊人的一致好评,甚至将其奉为圣经。我读完两遍以后,惊讶于达里奥深刻的见解的同时,也不免有点小小的遗憾。
也许是作者本人的地位和眼界的缘故,《原则》的内容极为精炼,非常高屋建瓴,但是少了那么一点点亲和力,很多大道理大家也懂,可是知易行难,即使是知道了依然感觉无从下手。原则更像是给了你种种目标,「你应该做到 XX」,但是我们知道 「目标 → 行动」其实还需要非常多的实践、思考和试错。
相比之下,软技能则是提供了各种行动清单,书中的每条建议,都是放下书本以后,可以立刻开始实践执行的,少了很多的转换成本。
不过,但凡是内容涉及很多领域的书籍,必然是广而不深的。这类书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向你介绍那些你未曾想到过的可能性和方法,而难以让你深入精通。大家不要走入骂书的陷阱了,觉得书中内容太过泛泛而谈(如果有类似冲动,强烈建议看看 Hum 的读后感《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读书笔记)。
总了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聚合清单,涵盖了关于求职、工作、自我营销、生产力、理财、健身等等很多方向,很适合帮助我们发现认知的盲点,扩展边界,让我们找到被我们忽视的可能性。
这是一本浓缩的「少数派」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感觉是在刷少数派的首页文章,而且作者和少数派的写作方向及理念重合度很高。
《软技能》的内容主要划分为下面几个篇幅:
乍一看内容好像很散,什么都要讲,其实书中的主线非常清晰——认真地经营自己的生活。
由于全书内容很多、很杂,不太合适全面介绍,所以主要选择目前对我影响最大的生产力这一篇来切入,而且生产力也最符合少数派的主要定位。
作者如何保证工作效率
如果说要请教关于工作效率的问题,我一定会优先向自由职业者或者长期在家办公的人士请教。因为在这类工作环境中,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工作方法很难保证任务有序进行。作者做过一段时间的自由职业,如今财务自由也算是自由职业的一种吧,在这方面还是相当有发言权的。
读完生产力这一章,我大致总结了两个核心观点:
为了满足这两个要求,作者介绍了 看板 + 番茄钟 的组合模式。
重新认识番茄钟
相信大家对于番茄钟都不陌生,也一定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尝试过一段时间后,因为不喜欢这个节奏就放弃了。其实作者也有同样的经历,最终还是在朋友的建议下重新开始尝试。他总结的一句话非常精辟,醍醐灌顶:
番茄钟的节奏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核心在于有意识的专注和量化时间。专注的时间原本是很难量化的,如果单纯只是统计工作时间很难知道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而借助番茄钟可以把事后统计专注时间变为主动尝试专注。
用看板规划与回顾
看板作者会每个星期使用看板进行一周的规划,每天一列,「今天」和「已完成」单独放一列,每天规划 9~10 个番茄钟。(这点很重要!其实能够坚持每天执行 10 个严格的番茄钟,就已经可以说是效率飞起了)
先说规划,很多时候,低效是由于把喜欢做的简单的事情放在前面做,而奢望进入状态以后,再来完成重要且有难度的工作。但是,任务却常常被一拖拖到晚上,一天的时间就这么混过去了。
如果我们明确每天只能专注 10 个番茄钟,由于时间的限制,就会很自然的把重要的事情放到前面做。使用看板和番茄钟搭配可以很直观的显示出时间的规划和限制。
再说回顾,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懒、不愿意做事,而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清晰的量化指标,不知道自己这一天到底做了多少工作。这个方法也同样提供了非常明确的量化指标,通过完成番茄钟的数量可以快速准确的评估自己一天的工作状况。
我的一点适配,解决任务清单中的钉子户
根据自己的情况,我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 GTD 融合进来。
在使用 GTD 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烦恼,在「随时」清单中,总有那么几项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任务不想碰,在执行清单的时候总是会选择性的绕开这些项目。最终清单中常年驻守一些「钉子户」,最终总是不了了之藏进其他清单或者干脆删除了。
在使用看板做计划以后,我开始针对性的找到这些任务,把它们排到一天的开始,并在当天配合上其他我愿意做的任务,稍作缓解。
我打造的任务流程是这样的:GTD(Things)→ 看板(Notion)→ 番茄钟(Forest/JustFocus)
看板软件之所以选择 Notion 而不是大家熟知的 Trello,主要是因为 Notion 的自定义和透视功能非常强大,可以自己设计看板属性和透视图,而不仅仅局限在预设的几个功能上。大家也可以看看这篇介绍:加入表格、看板和日历,更全能的数字笔记工具:Notion 2.0。
最终两个星期执行下来,效果确实很给力,可以有效地干掉很多「老大难」。
为多任务处理正名
记得 N 年前,多任务处理还是个流行词汇,被大家视为职场必备素质,不能多任务处理往往会被贴上低效的标签。结果现在情况基本又反过来了,多任务处理又被「证伪」,反倒成了低效的源头。
其实,这个问题不在于多任务处理本身,而是由于错误的理解和定义。对于多任务处理,作者是持支持态度的,但是前提是真正的多任务并行处理。
真正导致低效的其实是任务的不断切换,导致注意力反复被打断。其实,这些任务本质上是不可能同时执行的,比如,你不可能同时回复工作邮件 + 写个人博客。而真正的多任务,应该是确确实实的并行进行,并且通常满足如下组合:
对应的例子也不少,比如一边健身一边聊天、一边做饭一边听得到、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不过从健康角度还是不推荐的),对于效率是实打实的提升。
专注的动量效应
专注状态存在一种明显的动量效应,我们专注 15 分钟以后,就比专注以前更容易进入和保持专注状态。
对此,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来自中学时的记忆。周末真心不想写作业,看见作业本就心烦。但是如果「机缘巧合」坐在了桌子前,开始写几分钟,就很容易一直坚持写下去了。类似的方法其实应用也不少,比如不想出门运动,可以试着先把运动服换上,就会发现出门变得容易多了。
注:原书为「冲量」,但是我觉得「动量」更恰当。
其他感悟
这本书可以说是给了我一个全面的启发,内容密度很大。仅凭这篇笔记也不过是管中窥豹,如果感兴趣,强烈建议购买全书。再简单摘录一些我的其他收获(不完整):
事后谈——再挺一次
这篇读书笔记的写作过程和我其他笔记很不一样,以前的笔记基本上都是一边翻书一边写,想到什么内容总要回书中找到对应的部分验证一下,摘抄下来再继续。而这一次几乎没有翻书,大部分的引用都是写完之后才去贴上去的。
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本书的内容真的非常实用,很容易尝试并内化到自己的理解和实践中。这也是我对这本书推崇之极的主要原因,我甚至认为这是我过去几年读过的所有书中,最好的一本(比《原则》要好)!
能够读到《软技能》,还要感谢 @forecho ,半年前给我留言推荐了这本书。当时我简单的翻了翻书评,感觉不错就记下了。时隔半年之后,翻开这本书,真的有被惊艳到。
彩蛋
作者真人照片和书中的感觉以及程序员的普遍印象完全不同(兼职过模特和演员的程序员也是没谁了),故放一张作者的照片作为收尾。
博客照片via 少数派 - 高品质数字消费指南
September 25, 2018 at 11:59PM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