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十年匆匆 #64

Open
riskers opened this issue Aug 9, 2024 · 1 comment
Open

十年匆匆 #64

riskers opened this issue Aug 9, 2024 · 1 comment
Labels

Comments

@riskers
Copy link
Owner

riskers commented Aug 9, 2024

在两年前写下 毕业8年,暨而立之年 后,又过去了两年,到今天 (2024.8.9) 已经工作整整十年了。

我必须要好好回顾一下了,再不总结一下,我就怕忘了这些美好又苦涩的记忆。

昨天,我写下这条推,就是想好好纪念这个日子的。

是的,现在的我比起十年前,从能力、认知、思维各个方面都已经成熟了不止一个台阶。

360 初出茅庐

2014

现在我还记得 2014 年的夏天,自己是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坐着高铁去北京的。

租房子这件事我根本没想过,是到了北京把行李放在同学家,然后直接去 798 公司附近找中介租房的。租房没有什么经验,当时被中介忽悠地一愣一愣的,就付了押金。

一个月 1800 ,大概 10 平方多一点的一个次卧,进了门就是除了一张小桌子就是一张床了。那时候也无所谓,反正就自己一个人住,离公司就 1 公里的路程,每天晚上我都是看书或者看博客到晚上 10 点多才回家的。

在公司第一个月,还是应届生培训,整整一个月!在这里遇到一些朋友,一些伙伴,以及一些不愉快的回忆。

之后又在测试部门实习 2 个月,等真正分配到手机助手部门已经快年底了。那时候,部门好像是试点 Facebook 那种小团队(1前端、1后端、1产品、1设计)运作,去开发一些 App,看看能不能有一些市场。那时候,我被几个小伙伴叫去做 PiliPili:一款在图片上发弹幕的应用。

当时,我的前端技术水平十分青涩,只能边做边学,之后多年我也一直在「做中学」的:

  • 不知道怎么分模块,当时还用的是 requirejs 和 Gulp
  • Git 用得不熟,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的
  • 跨平台技术,当时用的是类似 Uniapp 的技术,具体是什么我也忘了
  • 计算弹幕密度和位置等等
  • 记不清了...

我还记得十分 2014 的跨年夜,是在我的工位上过的,那天在解决什么问题已经忘了,但是我记得特别清楚是在凌晨才回去的。这也是我唯一一次在公司跨年。

所以,我的 2014 年就是这么过去的。

2015

2015 年,PiliPili 失败,大家回到手机助手的岗位中,我也在新的团队中继续夯实自己的前端知识。

因为当时团队基本分工作战,而且没有什么进度空间,所以我一直在自己学习。

当时我是一块知识一块知识补的,先是 CSS,当时看张鑫旭的博客看疯了,每天都在刷他的博客。看他对 CSS 的理解,和我有什么不同。

还有一段时间,误入歧途想要学会市面上所有的特效(就是经常在 CodePen 上看到的那种)。

之后是 JavaScript,重学红宝书和权威指南,而且当时是 ES6(那时候还不叫 ES2015)正在推出的年代,很多新玩意比如 const / let / Promise / => 等让人应接不暇地去学习。

当时,我也养成了一个习惯:记笔记。按自己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去记笔记,一点点地把叶子学完,就自然拼出了树的全貌。很多年后,我才觉得这是不对的,应该先了解树是什么样的,再去填充叶子。

说到笔记,我也是一番折腾,最开始是在有道云笔记的,但是后面觉得调格式很麻烦。

之后知道了还有 Markdown 这种好东西,但是当时云笔记还不支持 Markdown。于是一番搜索,我找到了马克飞象 - 基于印象笔记的一款插件,还是收费的,一年八十多我记得。果断付费了,这应该是我第一款付费应用。

这期间,我学习的唯一途径就是网络,看别人博客了解人家用的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自己试试好不好用,里面有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再去搜索,去学。慢慢地就自己累积出来了一些知识体系。

2016

技术上继续精进,但是已经有些懈怠。还记得这一年最让我兴奋的是当时 Webpack 刚出来,我就在自己负责的项目中用了。

在手机助手已经一年多了,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做宣传页,也就是切图仔。我当时隐隐地意识到不能再这么呆下去了,否则人要废掉。

我倒也不急,慢慢悠悠地就到了年底,继续每天下班在公司健身房运动,有时间了就写写博客(还是在 github 上用 issues 管理的)。

年底的时候,把之前一个项目用 React 重构了,用上了 Webpack 打包、Redux 数据管理等技术,自己挺满意的。

但是,当时的团队确实已经不能再让我成长了。再加上一起入职培训的人已经有人离职跳槽了,而且听说涨薪都不少,自己心里也痒痒地,想要跃跃一试,去外面看看自己这一年多学得怎么样了。毕竟,只有在人才市场上才能知道自己值多少钱。

差不多是 11 月的时候,已经下定了决心,要离开了,期间面试了几家公司:趣店、58 同城、链家等,都差强人意。

好像是 12 月底的时候,面试了阿里巴巴。技术面很友好,虽然后面 HR 面让我很恶心,但是我忍了选择接受 offer。

因为这是一个我一直向往的公司,我几乎每周都刷他们的前端博客,我这个小团队里的乡巴佬,急切地想要在一个大团队中学习,看看人家是怎么工作的,看看他们是怎么处理模块化的,是怎么用 React 提炼出组件的。

所以,即便涨薪不多,我也决定了就去阿里了。

阿里巴巴 乡巴佬进城

2017

我过完年就提了离职,并且在一周后正式入职阿里巴巴。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这个状态:

  • 哇,React 是这样用的啊
  • 哇,上线好简单,点点按钮就行了,当时的我都不知道这个叫 CI
  • 哇,代码是这样的管理分支的啊

过了这一段兴奋期,随之而来的就是「阿里味」,我发现我需要承担业务之外的很多东西,比如招聘。

当时部门缺人,我们组每天都要在会议室里集体在内部招聘系统(叫采蜜好像)上找简历,然后给人家打电话看人家对我们有没有兴趣,每天一个小时做这件事!

之后,每个人还要有技术驱动的项目,周会上还要汇报。这点搞得我真的很累,甚至有段时间我特别害怕上班。

2018.3

长期积累了不满情绪后,终于在一次和主管聊完之后,我提出了离职。

现在想想,还真的年轻,在没有找到下家的情况下就提离职了。细节记不清了,反正我和阿里的关系就这么结束了。

最骚的是,在离职前,我还被安排去杭州出差了几周。

同时,在一个网友的介绍下,去了一家创业公司面试看看。

在这段时间,我还聊了几家公司,靠谱的只有美团(同时面了 2 个部门),结果在最后聊级别的时候谈崩了。我当时有个执念,就是想要一个较高级别。

其实涨薪不少了,快 50% 了,HR 还苦口婆心地劝我不要去创业,现在想想,当时要是去美团,我的人生肯定是另一番风景了。

但当时不知道怎么着,对创业有种着魔的热情,就是想要去那家公司试试水!

创业 重塑信念

2018.5

我刚从阿里那种航空母舰级别的基建,平移到这家创业公司,还是有很多不适应的。

这家创业公司,有多草创呢?我在 5 月入职的,公司是 3 月成立的。办公室在一个大厦里,好像之前是家健身房。

公司做的是安全方向,很多时候老板也不知道产品到底要什么。所以,公司自然而然地就黄了。

不过,我倒是学到不少:

  • Gitlab CI:这次我真的了解了什么是 CI
  • Golang:短暂入门了 Golang,这也是我第二门编程语言,让我面对新的编程语言不再恐慌
  • Chrome Extension:公司主产品就是 Chrome Extension,所以我学到很多
  • Flutter / React Native:这是我第一次在工作中结交到客户端的同事,所以了解了跨端开发是怎么回事

这家公司绝对是我职业生涯的分水岭,我知道我要什么了:我要掌握一套完整的技能,完整的后端技术,能自己 hold 住服务端的开发。

我之前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一个大前端,而且对 iOS 和 Android 了解。

经过创业公司这一遭,我知道了我的目标是多么不实际,也不划算。

回过头来看,我这一遭创业十分草率,一不了解业务、二对公司创始人一无所知,就一头扎进去了!

小米

2019.2

在朋友的邀请下,加入小米公司,职位是服务端开发。这也是我入职的时候谈好的,工资低点没关系,但我要做后端。

于是我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后端开发工程师,使用语言是 Java。

当时,我对于后端只有一个朦胧的概念,不知道它的边界是怎么样的。

在上班的第一天,我给我的 ld 在白纸上画了一幅脑图,阐述着我对于后端的理解,他也给我补充了不少。当时我暗暗下定决心:我在小米的目标就是把这张图上的玩意都搞明白。

很多人都在我背后说是「前端转过来的」「不专业」等等,我都不在乎,因为我知道我在这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喜欢的,而是让自己精进的。我是只看自己的目标,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这个特质还挺重要的。

2019 年这一年,我的技能点集中在 Java Web 技术栈:

  • Java
  • Spring
  • Redis
  • MySQL
  • Kafka
  • Dubbo
  • Docker
  • ...

这些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在我都学会了,2019 年的我是非常幸福的。

2020

2020 年我不太想回忆,因为这一年不光被疫情毁了,而且我自己懈怠了。

这一年美股大爆发,我的投资涨了很多倍。

这一年我结婚了,和老婆开始异地。

我开始浮躁,觉得服务端不过如此,我已经能从容面对需求了,甚至开始设计方案了,我觉得我不再是服务端菜鸟了。

所以,这一年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我都在打游戏。

2021

痛定思痛,我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我给自己定下了精进的几个目标,现在想想那几个目标的内容好像是 Java 八股文,也是挺没头脑的。

这一年,最大的变化,是因为部门震荡,我被升为了 ld(没涨工资),带着大约 10 个人。我这个活其实挺难的,因为部门经过裁撤,这些人没什么斗志,而且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姿态。

唉,详情不想回忆了,很痛苦,我见到没有职业素养的人有多恶心人。我只能说,我对得起他们了。

2022

经过上一年的摆荡,我已经对小米没有什么感情了。

我又想起我三年前的那张纸,找到照片,看了下,都已经达到了。

所以,又一次,我果断地提了离职,这次我是先找到工作再提的(成熟了)。

找工作的过程挺顺利的,大约用了 2 个月,面了有十多家公司,我应聘的岗位是全栈,有北京的,有 remote 的。

我个人倾向于 remote,还挺好找的,有 3 家发了 offer,我调了一家薪资最高的入职。

继续打怪升级,不过,这次是回老家!

结束北漂,回老家 Remote

2022.6

现在的工作是 Remote 的,接到 offer 的时候,我就立刻答应了,并且直接提了离职。

因为,他们给了我一份我无法拒绝的薪资。这一次,我觉得我的价值,被体现出来了。

之后,就是很顺利地采购 Macbook(报销),定高铁票,回家!

工作内容,还是前端开发,有少量的后端开发,差不多 7 3 开。

现在已经回家两年了,在自己的 120 平房子里,能够在自己的床上午睡,还能领着北京的薪资。哇,这是我当初怎么也想不到的。

有点太舒服了,时间自己安排,只要能按时交付就行了。甚至,临时出去有事,在群里说下就行了。

我想,我已经回不去办公室了。

2023

工作进入舒适区,开始在业余时间(很充足)学习投资、Web3、机器学习、数学、量化等等,甚至可以学口琴了。

涉及的语言已经有:Go、Python、Solidity、Haskell 等,但是我一点都不乱,这一点说明我真的成长了。

2024

我依然享受着这种生活,甚至我觉得我已经退休了。

现在是我十年来最惬意的日子了,没有办公室政治,不用让一些烂人影响自己的心情。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公司长命百岁!

飘忽的目标

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的最后一天,给自己定下一个明年的 TODO List,这十年一直保持着。

看着这十年的 TODO,其实是自己人生的一张张照片,历历在目,真的挺可怕的一件事情。

而且,把这十几份 list 一起看的话,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已经把重心改变过好几回了:

  • 2015~2016:刚工作,希望自己可以独当一面,要学习 CSS、JS、打包编译等
  • 2017:希望自己精进前端技术,包括 CI、React 等
  • 2018:觉得自己要承担更多,但是不得不承认自己能力不足
  • 2019 ~ 2021:基本都列的是后端技术
  • 2022 ~ 2024:非常全面的技术点,包括 Web3、量化、机器学习等

如果你有缘看到这篇文章,又看到我刚入职场的前几年是那么菜,是不是就有信心了 ?

我非常感谢自己,这十年,我没有一天不想着怎么学习,不想着怎么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当然,这是没有办法量化出来比较的,所以,就从工资来对比下吧:十年工资涨了小十倍,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现在,处于我职业生涯最舒服的一段,工作有些挑战、工资可观又不太忙、有时间陪家人,每天晚上能学习看书、打游戏。

这,已经说明自己这十年的成长了,感谢自己从没有放弃精进


向我捐助 | 关于我 | 工作机会


@riskers riskers added the me label Aug 9, 2024
@lessfish
Copy link

关注大佬好多年了,markdown 这段很有共鸣,哈哈,我也是差不多 15 年左右接触的 markdown,然后就再也回不去了。最好的工具是纸和笔,其次是 markdown。不过目前觉得飞书文档也还可以,特别是需要多图的场景,比单纯的 markdown 方便一点

大佬继续加油!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Labels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2 particip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