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291
/
ap.md
81 lines (32 loc) · 4.58 KB
/
ap.m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1.算法简介**
AP(Affinity Propagation)通常被翻译为近邻传播算法或者亲和力传播算法,是在2007年的Science杂志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聚类算法。A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全部数据点都当作潜在的聚类中心(称之为exemplar),然后数据点两两之间连线构成一个网络(相似度矩阵),再通过网络中各条边的消息(responsibility和availability)传递计算出各样本的聚类中心。
**2.相关概念\(假如有数据点i和数据点j\)**
![](http://images2015.cnblogs.com/blog/1119747/201705/1119747-20170526095101216-1525992044.png)![](http://images2015.cnblogs.com/blog/1119747/201705/1119747-20170526100837825-1748967248.png)![](http://images2015.cnblogs.com/blog/1119747/201705/1119747-20170526100907029-1932825108.png)
1)相似度: 点j作为点i的聚类中心的能力,记为S\(i,j\)。一般使用负的欧式距离,所以S\(i,j\)越大,表示两个点距离越近,相似度也就越高。使用负的欧式距离,相似度是对称的,如果采用其他算法,相似度可能就不是对称的。
2)相似度矩阵:N个点之间两两计算相似度,这些相似度就组成了相似度矩阵。如图1所示的黄色区域,就是一个5\*5的相似度矩阵\(N=5\)
3\) preference:指点i作为聚类中心的参考度\(不能为0\),取值为S对角线的值\(图1红色标注部分\),此值越大,最为聚类中心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对角线的值为0,所以需要重新设置对角线的值,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值,也可以设置成同一值。一般设置为S相似度值的中值。\(有的说设置成S的最小值产生的聚类最少,但是在下面的算法中设置成中值产生的聚类是最少的\)
4)Responsibility\(吸引度\):指点k适合作为数据点i的聚类中心的程度,记为r\(i,k\)。如图2红色箭头所示,表示点i给点k发送信息,是一个点i选点k的过程。
5)Availability\(归属度\):指点i选择点k作为其聚类中心的适合程度,记为a\(i,k\)。如图3红色箭头所示,表示点k给点i发送信息,是一个点k选diani的过程。
6)exemplar:指的是聚类中心。
7)r \(i, k\)加a \(i, k\)越大,则k点作为聚类中心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i点隶属于以k点为聚类中心的聚类的可能性也越大
**3.数学公式**
1)吸引度迭代公式:
![](http://images2015.cnblogs.com/blog/1119747/201705/1119747-20170526101917529-1649493723.png) (公式一)
说明1:Rt+1\(i,k\)表示新的R\(i,k\),Rt\(i,k\)表示旧的R\(i,k\),也许这样说更容易理解。其中λ是阻尼系数,取值\[0.5,1\),用于算法的收敛
说明2:网上还有另外一种数学公式:
![](http://images2015.cnblogs.com/blog/1119747/201705/1119747-20170526102223216-964419606.png) (公式二)
sklearn官网的公式是:
![](http://images2015.cnblogs.com/blog/1119747/201705/1119747-20170526103202029-1789533650.png) (公式三)
我试了这两种公式之后,发现还是公式一的聚类效果最好。同样的数据都采取S的中值作为参考度,我自己写的算法聚类中心是5个,sklearn提供的算法聚类中心是十三个,但是如果把参考度设置为p=-50,则我自己写的算法聚类中心很多,sklearn提供的聚类算法产生标准的3个聚类中心\(因为数据是围绕三个中心点产生的\),目前还不清楚这个p=-50是怎么得到的。
2)归属度迭代公式
![](http://images2015.cnblogs.com/blog/1119747/201705/1119747-20170526103929544-828180869.png)
说明:At+1\(i,k\)表示新的A\(i,k\),At\(i,k\)表示旧的A\(i,k\)。其中λ是阻尼系数,取值\[0.5,1\),用于算法的收敛
**4.详细的算法流程**
1)设置实验数据。使用sklearn包中提供的函数,随机生成以\[1, 1\], \[-1, -1\], \[1, -1\]三个点为中心的150个数据。
2)计算相似度矩阵,并且设置参考度,这里使用相似度矩阵的中值
3)计算吸引度矩阵,即R值。
如果有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上述求R和求A的公式中,求R需要A,求A需要R,所以R或者A不是一开始就可以求解出的,需要先初始化,然后再更新。\(我开始就陷入了这个误区,总觉得公式有问题,囧\)
4)计算归属度矩阵,即A值
5)迭代更新R值和A值。终止条件是聚类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更新或者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6)根据求出的聚类中心,对数据进行分类
这个步骤产生的是一个归类列表,列表中的每个数字对应着样本数据中对应位置的数据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