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你可爱的小手点亮一颗
star
, 模板基于 vue-cli4 和 Vant-ui 搭建,进行大型 H5 项目开发最佳实践方案,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本项目已经为你生成了一个完整的开发框架,下面是整个项目的目录结构。
├── .github # git log
├── plop-templates # 基本模板
├── public # 静态资源
│ │── favicon.ico # favicon图标
│ └── index.html # html模板
├── src # 源代码
│ ├── assets # 静态资源
│ ├── components # 全局公用组件
│ ├── constants # 常量
│ ├── core # 分层
│ ├── enum # 枚举
│ ├── filters # 全局 filter
│ ├── icons # 项目所有 svg icons
│ ├── lang # 国际化 language
│ ├── layout # 全局 layout
│ ├── router # 路由
│ ├── store # 全局 store 管理
│ ├── styles # 全局样式
│ ├── utils # 全局公用方法
│ ├── pages # pages 所有页面
│ ├── pwa # 渐进式Web应用
│ ├── App.vue # 入口页面
│ ├── main.js # 入口文件 加载组件 初始化等
│ └── permission.js # 权限管理
├── tests # 测试
├── .editorconfig # 代码风格
├── .env.xxx # 环境变量配置
├── .eslintrc.js # eslint 配置项
├── .sentryclirc.js # 前端异常日志监控配置
├── .babel.config # babel 配置
├── plopfile.js # 基本模板配置
├── vue.config.js # vue-cli 配置
├── postcss.config.js # postcss 配置
└── package.json # package.json
...
# 克隆项目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push-over/vue-h5-template.git
# 进入项目目录
cd vue-h5-template
# 安装依赖
npm install
# 建议不要用 cnpm 安装 会有各种诡异的bug 可以通过如下操作解决 npm 下载速度慢的问题
npm install --registry=https://registry.npm.taobao.org
# 本地开发 启动项目
npm start
TIP
强烈建议不要用直接使用 cnpm 安装,会有各种诡异的 bug,可以通过重新指定 registry 来解决 npm 安装速度慢的问题。若还是不行,可使用 yarn 替代
npm
。Windows 用户若安装不成功,很大概率是
node-sass
安装失败,解决方案。另外因为
node-sass
是依赖python
环境的,如果你之前没有安装和配置过的话,需要自行查看一下相关安装教程。
启动完成后会自动打开浏览器访问 [http://localhost:9000, 你看到下面的页面就代表操作成功了。
接下来你可以修改代码进行业务开发了,本项目内建了典型业务模板、模拟数据、状态管理、国际化、全局路由等等各种实用的功能来辅助开发
# 项目打包
npm run build:xxx
# 自动创建
npm run new
# 规范Git提交
npm run git-cz
# 生成CHANGELOG
npm run genlog
目前前端的一个开发趋势是以搭建单页应用 (SPA) 为主的。当应用体系比较大,或者你的应用业务逻辑足够复杂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随便提两点:
-
产品需要多人协作时,每个人的代码风格和对业务的理解不同,导致业务逻辑分布杂乱无章
-
对产品的理解停留在页面驱动层面,导致实现的技术模型与实际业务模型出入较大,当业务需求变动时,技术模型很容易被摧毁
-
...
针对上面所遇到的问题,我们以下面这张架构图做讲解:
其中 视图层/View 是大家接触最多的,想必大家都很了解,就不在这里介绍了,重点介绍其他几个层的含义:
Services 层是用来对底层技术进行操作的,例如封装 AJAX
请求,操作浏览器 Cookie
、LocaStorage
、IndexedDB
,操作 Native
提供的能力(如调用摄像头等),以及建立 Websocket
与后端进行交互等。
Axios 封装
.....
export default async function(options) {
const { url } = options
const requestOptions = Object.assign({}, options)
try {
const { data, data: { errno, errmsg }} = await instance.request(requestOptions)
if (errno) {
errorReport(url, errmsg, requestOptions, data)
throw new Error(errmsg)
}
return data
} catch (err) {
errorReport(url, err, requestOptions)
throw err
}
}
IndexedDB
...
export class DBRequest {
instance
static getInstance() {
if (!this.instance) {
this.instance = new DBRequest()
}
return this.instance
}
async create(options = {}) {
const { name, data } = options
const db = await indexDB(name)
return await db.add(name, data)
}
...
}
.......
实体 Entity 是领域驱动设计的核心概念,它是领域服务的载体,它定义了业务中某个个体的属性和方法。区分一个对象是否是实体,主要是看他是否有唯一的标志符(例如 id)
通过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到,这里主要是以实体本身的属性以及派生属性为主,当然实体本身也可以具有方法,用于实现属于实体自身的业务逻辑。
并不是所有的实体都应该按上面那样封装成一个类,如果某个实体本身业务逻辑很简单,就没有必要进行封装,例如本模板中的 Test
只是做个演示。
Interactors 层是负责处理业务逻辑的层,主要是由业务用例组成
import { Request } from '@/utils/request'
import { CARDS } from '@/constants/api/test'
class TestHttpInteractor {
service
constructor(service) {
this.service = service
}
async getTest() {
try {
const options = { url: CARDS }
return await this.service.get(options)
} catch (error) {
throw error
}
}
async createTest(data) {
try {
const optons = { url: CARDS, data }
await this.service.post(optons)
} catch (error) {
throw error
}
}
...
}
const testHttpInteractor = new TestHttpInteractor(Request.getInstance())
export default testHttpInteractor
通过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到,Sevices 层提供的类的实例主要是通过 Interactors 层的类的构造函数获取到,这样就可以达到两层之间解耦,实现快速切换 service 的目的了,当然这个和依赖注入 DI 还是有些差距的,不过已经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另外 Interactors 层还可以获取 Entities 层提供的实体类,将实体类提供的与实体强相关的业务逻辑和 Interactors 层的业务逻辑融合到一起提供给 View 层,例如:
当然这种分层架构并不是银弹,其主要适用的场景是:实体关系复杂,而交互相对模式化,例如企业软件领域。相反实体关系简单而交互复杂多变就不适合这种分层架构了。
然后需要明确的是,架构和项目文件结构并不是等同的,文件结构是你从视觉上分离应用程序各部分的方式,而架构是从概念上分离应用程序的方式。你可以在很好地保持相同架构的同时,选择不同的文件结构方式。没有完美的文件结构,因此请根据项目的不同选择适合你的文件结构。
页面整体布局是一个产品最外层的框架结构, 这里使用了 vue-router 路由嵌套, 所以一般情况下,你增加或者修改页面只会影响 app-main
这个主体区域。其它配置在 layout
中的内容如:底部导航都是不会随着你主体页面变化而变化的。
/foo /bar
+------------------+ +-----------------+
| layout | | layout |
| +--------------+ | | +-------------+ |
| | foo.vue | | +------------> | | bar.vue | |
| | | | | | | |
| +--------------+ | | +-------------+ |
+------------------+ +-----------------+
这里在 app-main
外部包了一层 keep-alive
主要是为了缓存 的,如不需要可自行去除。
在样式开发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
- 全局污染 —— CSS 文件中的选择器是全局生效的,不同文件中的同名选择器,根据 build 后生成文件中的先后顺序,后面的样式会将前面的覆盖;
- 选择器复杂 —— 为了避免上面的问题,我们在编写样式的时候不得不小心翼翼,类名里会带上限制范围的标示,变得越来越长,多人开发时还很容易导致命名风格混乱,一个元素上使用的选择器个数也可能越来越多,最终导致难以维护。
好在 vue 为我们提供了 scoped 可以很方便的解决上述问题。 它顾名思义给 css 加了一个域的概念。
/* 编译前 */
.example {
color: red;
}
/* 编译后 */
.example[_v-f3f3eg9] {
color: red;
}
只要加上 style scoped
这样 css 就只会作用在当前组件内了。
TIP
使用 scoped 后,父组件的样式将不会渗透到子组件中。不过一个子组件的根节点会同时受其父组件的 scoped CSS 和子组件的 scoped CSS 的影响。这样设计是为了让父组件可以从布局的角度出发,调整其子组件根元素的样式。
vue-h5-template 所有全局样式都在 @/src/styles
目录下设置
├── styles
│ ├── _animation # 按钮样式
│ ├── index.scss # 全局通用样式
│ ├── _mixin.scss # 全局mixin
│ ├── _transition.scss # 过渡效果
│ └── variables.scss # 全局变量
在 vue-h5-template
中,一个完整的前端 UI 交互到服务端处理流程是这样的:
- UI 组件交互操作
- 调用统一管理的 api service 请求函数
- 使用封装的 request.js 发送请求
- 获取服务端返回
- 更新 data
其中,@/src/utils/request.js
是基于 Server目录的 http 的二次封装,便于统一处理 POST,GET 等请求方式。具体可以参看项目代码。
...
export class Request {
instance
static getInstance() {
if (!this.instance) {
this.instance = new Request()
}
return this.instance
}
async post(options = {}) {
const { data } = await service({
method: 'post',
...options
})
return data
}
...
}
定义接口地址统一管理 src/constants/api/test.js
export const CARDS = '/admin/cards'
请求方法 src/core/interactors/test-interactor.js
async getTest() {
try {
const options = { url: CARDS }
return await this.service.get(options)
} catch (error) {
throw error
}
}
请求方式 src/utils/request.js
async get(options = {}) {
const { data } = await service({
method: 'get',
...options
})
return data
}
TIP
目录结构不要纠结,个人习惯而定
页面使用 src/pages/test/index.vue
# 生命周期
async created() {
if (this.id) {
await this.handleGetTest()
}
}
# 请求
async handleGetTest() {
try {
const test = await testInteractor.getTest(this.id)
this.addressInfo = Object.assign({}, test)
} catch (error) {
console.log(error)
}
}
可能大家会觉得很繁琐,这么多文件容易搞混,重复编写代码等等,不要着急,本模板配置了自动生成文件,上述除了视图/View层这块需要你手动去编写代码,其他的我们都会去一键生成,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使用方法。
在开发过程中,无论我们添加页面也好还是添加组件等等。都需要不停地新建 .vue
文件(或者其他框架或者html/js/css文件)
以Vue项目为例, 我们新建一个component 或 view 的时候,需要新建一个.vue文件,然后写 <template>、<script>、<style>
。最后写我们的业务代码。如果使用 class 风格来写 Vue 还需要在每个页面都引入 Vue 和Component
既然这种重复性的工作,而且并没有实际的操作难度,我们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告别手敲呢,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插件 plop,它的使用方式比较简单,在这里我不做过多介绍了,大家可以查阅文档,或者直接拉取本模板进行查阅
本项目中我一个配置了5项,他们分别代表着什么呢?
module.exports = function(plop) {
plop.setGenerator('page', pageGenerator) // Page
plop.setGenerator('component', componentGenerator) // 组件
plop.setGenerator('store', storeGenerator) // vuex
plop.setGenerator('interactor', interactorGenerator) // 业务逻辑
plop.setGenerator('db-interactor', dbInteractorGenerator) //db业务逻辑
}
TIP
创建模板指令是 npm run new,记得属于目录或文件名称哦
- DSBridge真正跨平台,官方同时支持ios和android。
- DSBridge支持同步调用。
- 三端友好;无论是在ios、android或者web,使用起来都非常简单优雅,这一点和WebViewJavascriptBridge相比,简直就是艺术。
- DSBridge为国人项目,有详细中文文档和问题反馈渠道。
- 跨平台;同时支持ios和android。
- 双向调用;js可以调用native, native可以调用js
- 不仅支持异步调用,而且页支持同步调用(dsbridge是唯一一个支持同步调用的javascript bridge)
- 支持进度回调,多次返回(常用于文件下载进度、计时器等)
- Android支持腾讯x5内核
- 三端易用;无论是前端还是android或ios,使用都非常简单,极大的降低集成/学习成本
# 移动端控制台 开(yes) | 关(no)
VCONSOLE=no
# 标题
VUE_APP_TITLE=CHINA-GOODS-H5
# 端口号
DEVSERVERPORT=9000
# 错误监控平台
SENTRY_ENABLED=yes
SENTRY_DSN='https://b84aa04e3def4784a471f8032dc62fd4@sentry.io/3619515'
SENTRY_PLUGIN_ENABLED=no
export const TITLE = '' // 标题
export const TOKEN_KEY = '' // token-key
export const LANGUAGE_KEY = 'language' // 国际化
...
不管是多人合作还是个人项目,代码规范都是很重要的。这样做不仅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基本语法错误,也保证了代码的可读性。
ESLint 所有的配置文件都在 .eslintrc.js 中。 本项目基本规范是依托于 vue 官方的 eslint 规则 eslint-config-vue 做了少许的修改。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化配置。
代码风格在 .editorconfig,大家可以按照个人喜欢个性化修改。
如果你没有在本项目 Icon 中找到需要的图标,可以到 iconfont.cn 上选择并生成自己的业务图标库,再进行使用。或者其它 svg 图标网站,下载 svg 并放到文件夹之中就可以了。
首先,搜索并找到你需要的图标,将它采集到你的购物车里,在购物车里,你可以将选中的图标添加到项目中(没有的话,新建一个),后续生成的资源/代码都是以项目为维度的。
现在本项目支持和推荐单独导出 svg 的引入使用方式。下载方式如下图:
下载完成之后将下载好的 .svg 文件放入 @/icons/svg
文件夹下之后就会自动导入。
已经配置指令,只需要执行相关指令就好:
npm run svgo
<svg-icon icon-class="password" /> // icon-class 为 icon 的名字
本项目集合了国际化 i18n 方案。通过 vue-i18n而实现。
由于本项目 ui 框架使用了 Vant UI
,所以国际化的同时也要将其国际化。同时将当前 lang
语言存在 cookie
之中,为了下次打开页面能记住上次的语言设置。
export const VueVantLocales = (lang = getLocale()) => {
switch (lang) {
case 'zh':
Locale.use('zh-CN', vantZhLocale)
break
case 'en':
Locale.use('en-US', vantEnLocale)
break
}
}
export default new VueI18n({
locale: getLocale(),
fallbackLocale: getLocale(),
messages
})
Html 中使用:
// $t 是 vue-i18n 提供的全局方法
$t('heoll')
Js 中使用:
const options = [
{
value: '1',
label: this.$t('i18nView.one')
},
{
value: '2',
label: this.$t('i18nView.two')
}
]
由于本模板是H5开发模板,所以一定要有样式适配啦。对此目前主流方案有 vw 和 rem,我们来使用一个工具来帮助我们完成屏幕的适配,postcss-px-to-viewport,安装之后我们只需要在 postcss.config.js
配置即可,具体配置说明还请查阅文档。
在调试方面,本项目使用 vconsole
作为手机端调试面板,功能相当于打开 PC 控制台,可以很方便地查看 Console, Network, Element、Storage 等关键调试信息。
对别的错误监控平台也不太了解,只记得当时在写 PHP
的时候有用过 sentry
,所以本项目中就配置了它作为错误监控平台。同时使用了这个大佬的插件 编译时自动在 try catch 中添加错误上报函数的 babel 插件,相关配置在 .sentryclirc
这个文件中,具体相关配置在你创建时就会给出提示。还不清楚的请查阅 配置sentry
[defaults]
url=https://sentry.io
org=组织名
project=项目名
[auth]
token=token
代码提交记录是一个很好的代码修改日志。规范的代码提交记录,不管在平时代码开发维护过程中,还是在定位 bug 或者回退版本来说都是极为重要。
npm run git-cz
1. Select the type of change that you're committing
选择您要提交的更改类型
2. What is the scope of this change (e.g. component or file name): (press enter to skip)
更改的范围是什么(例如,组件或文件名):(按Enter跳过)
3. Write a short, imperative tense description of the change (max 61 chars)
撰写简短的命令式时态描述(最多61个字符)
4. Provide a longer description of the change: (press enter to skip)
提供更改的详细说明:(按Enter跳过)
5. Are there any breaking changes?
有重大变化吗?
6. Does this change affect any open issues?
此更改会影响任何未解决的问题吗?
- feat 新功能
- fix Bug 修复
- docs 文档更新
- style 代码的格式,标点符号的更新
- refactor 代码重构
- perf 性能优化
- test 测试更新
- build 构建系统或者包依赖更新
- ci CI 配置,脚本文件等更新
- chore 非 src 或者 测试文件的更新
- revert commit 回退
也已经配置相关指令:
npm run genlog
就会出现类似与这种的文件格式:
### Features
* 国际化 拦截器 完善模板 ([379b452](https://10.6.30.204/front/china-goods-h5/commits/379b4522f9c0c0a1c282281af68c92c1cca10858))
* 飞入购物车 ([f1a5f2d](https://10.6.30.204/front/china-goods-h5/commits/f1a5f2db2fe6e67e3b5801c26563ba9f089e470b))
PWA是Progressive Web App的英文缩写, 翻译过来就是渐进式增强WEB应用, 是Google 在2016年提出的概念,2017年落地的web技术。目的就是在移动端利用提供的标准化框架,在网页应用中实现和原生应用相近的用户体验的渐进式网页应用。
- 可以生成桌面小图标,不需要打开浏览器,方便用户访问
- 通过网络缓存提升页面访问速度,达到渐进式的页面甚至离线访问,提升用户体验
- 实现类似app的推送功能,生成系统通知推送给用户
vue 最新脚手架中集成了 pwa
的插件,将 pwa
的实现变得更加的简单,只需要在 vue.config.js
文件中配置 pwa
属性就可以自动生成对应的 service-worker.js
配置文件,在这不做过多介绍。
# PWA
pwa: {
name: VUE_APP_TITLE,
workboxPluginMode: 'InjectManifest',
workboxOptions: {
swSrc: resolve('src/pwa/service-worker.js')
}
}
# 别名
configureWebpack: {
name: VUE_APP_TITLE,
resolve: {
alias: {
'@': resolve('src')
}
}
},
# 在样式引入时,对于变量的引入,需要在每个文件里都要引入一遍,为了避免每次使用时都需要单独引入一遍的问题,采用了style-resources-loader
pluginOptions: {
'style-resources-loader': {
preProcessor: 'scss',
patterns: [
resolve('src/styles/_variables.scss'),
resolve('src/styles/_mixins.scss')
]
}
},
# vconsole
config.plugin('VConsolePlugin')
.use(new VConsolePlugin({
filter: [],
enable: DEV && VCONSOLE === 'yes'
}))
.end()
# 引入 lodash 在页面可以直接使用 _.isString() ...
config.plugin('ProvidePlugin')
.use(new webpack.ProvidePlugin({
_: 'lodash'
}))
.end()
# 设置 svg-sprite-loader
config.module
.rule('svg')
.exclude.add(resolve('src/icons'))
.end()
config.module
.rule('icons')
.test(/\.svg$/)
.include.add(resolve('src/icons'))
.end()
.use('svg-sprite-loader')
.loader('svg-sprite-loader')
.options({
symbolId: 'icon-[name]'
})
.end()
# 提交 map 文件
config.plugin('sentryPlugin')
.use(new SentryPlugin({
release: version,
include: path.join(__dirname, './dist/static/js'),
urlPrefix: '~/vue-h5-template/statis/js',
ignore: ['node_modules']
}))
.end()
-
vconsole-webpack-plugin
-
@sentry/webpack-plugin
-
lodash-webpack-plugin
...
项目中还做了一些细节处理,详情请拉取项目查看,谢谢观看。觉得好可以给颗 star ,会持续更新,有问题可以留言或加我微信 gao1336650475